五问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

五问家长,为什么这么焦虑?

      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长还没来得及体味下喜悦,就开始有了强烈的焦虑感,买什么尿布,喂什么奶粉,用什么沐浴露;孩子一天天长大,会爬了,会走了,焦虑感不仅没有由此减轻,反而更加严重,要不要用学步车,要不要用闪卡、识字卡,买什么书籍和玩具,去哪些早教机构,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当孩子开始入园,就更要考虑,如何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小学入学准备。

      上了小学,更不用说了,作业多了怕累着孩子,作业少了担心学不扎实,兴趣班上多了孩子烦,上少了又怕耽误孩子,晚上心疼孩子睡的晚,早上又气恼孩子不起床,个子长的太高或太矮,吃饭过多或过少,性格开朗或文静……这一切的一切,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历历在目,感同身受。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家长无比焦虑,无比抓狂。

       我知道,中国现实的教育制度、医疗体系、自然环境、安全状况、家庭结构……种种因素,累加积到娇嫩的孩子身上,的确让家长不由得不为此焦虑。

       说实话,我们家也同样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丸子吃饭少,身材瘦弱,我们也想办法让她吃的更多,多运动;幼儿园没有学习拼音、数学,上小学遇到不小的困难;上学后,也一样面临着兴趣班、功课、睡觉上学的种种苦恼。

       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找到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幸福和快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重要的,不应该一个阶段为另一个阶段牺牲;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尊严和选择的权利;保持对生活的、知识的每个领域的兴趣,比暂时获得成绩和分数更有价值;人的成长,是有客观时间规律的,违反了就会失衡;没个人的幸福,在于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不是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慢慢放松了更多的要求,发现其实也并没有损失什么,落后什么,耽误什么。或者说,失去的那些,我们觉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拿早上上学来说,过去都是闹钟一响,丸子爸爸就火急火燎地从衣柜里拿出衣服扔到丸子床上,然后一把把丸子从被窝里拖出来,丸子闭着眼睛配合爸爸穿衣,睡眼朦胧地去吃饭。在上学的路上,爸爸拉着丸子飞快地走着,丸子还在抱怨,“都把我拉斜了”。

       后来呢,我们采取了让孩子自我管理的模式。经过和丸子商议,我们在家里的书柜前贴了一张“小学生回家流程表”,每天回家她自己按照表上的做好。第二天早上,闹钟响了之后,爸爸把丸子叫醒,告诉几点钟出发。然后爸爸自己穿衣、洗漱、吃饭,丸子就只能自己起床、穿衣,爸爸不再催促,如果丸子慢了,就只能承担迟到的结果。

       在送丸子的路上,爸爸也不会因为时间紧张而加快脚步……自从这样做以后,我们发现,丸子反而动作快了很多,经常问“还有时间吗,迟到了吗”。而且,以往我们往往是卡着点儿到学校,现在反而都是提前到校。

       心态调整过来了,方法也就出来了。是啊,即便是因为孩子自己的原因,迟到了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会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改进的方法的,会修复自己的错误的。但是,如果因为每天都担心迟到,而把整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搞得人心惶惶,紧张兮兮,其实是很不值当的,也让孩子从心理上对上学有抵触感。

       如果每天早上,都轻轻松松的去上学,路上和孩子聊聊天、讲讲故事,孩子就会很期待上学的路程。那样的话,孩子就会积极地起床了——当孩子觉得要进行一件好玩的事情(去公园、玩游戏)的时候,自然就有了起床的动力了。

       为什么单拿早上起床的事情做个例子呢,是因为前几天,我收到了一位家长的留言:

       “亲爱的童书妈妈,我是一个9岁男孩的妈妈,今天早上为了坐上公交车,我又一次拦在公交车前,逼停公交车让我们上车。把孩子吓到了。哎,我该怎么补救这事?”

       这个留言的每一个字都让我久久无法释怀,妈妈拦住公交车的场景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好几天我都不知道该怎样舒缓这位家长的焦虑。当对孩子的焦虑过于积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做法。和上学迟到相比,妈妈拦住公交车的做法,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怎样的伤害?

       我不是想批评这位妈妈,相反,我非常心疼她,以及所有的家长。是的,很多很多的因素,才把我们这一代的家长,本应该温柔体贴幽默风趣的面庞,变成了着急焦虑严厉残酷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被现实携裹牵引,被现实打垮压倒。我们要凭着自己的能力,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走下去,让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都幸福、快乐。

       下面是上海的《东方教育时报》对家长焦虑的话题,对童书妈妈的采访。在这里,重新进行了编辑和修改。或许,可以让一些家长调整一下心态,放松一些情绪,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方法。

        第一问: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要不要学呢?

     第一问:“你儿子在哪里学画画,她女儿在哪里学跳舞,我家小孩也想学……”诸如此类的交流帖一直是各家育儿论坛上的人气帖。在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中,也透露着家长的烦恼、焦虑和依赖。那么,家长该怎么办?

      童书妈妈:这里面透露出几个问题:1、别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也要学;2、别的孩子学的好了,我的孩子也不会学的差;3、我的孩子学的更好,才能成功,才能幸福。

       首先,别的孩子学了什么,你的孩子并不一定要学。为什么呢?每个孩子生来的天赋不同,对某种知识和技能感兴趣的时间不同,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别人的项目和节奏来规划自己孩子的学习。

       其次,没有绝对好的学校,也没有最好的老师。同样一所舞蹈学校,同一个老师,也会出现有的孩子学的开心,有的学的烦恼。教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施教的对象,是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老师和学生,互相都合适了,才是最佳的效果。

       最后的问题,是家长的人生观所引起的焦虑。很多家长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也就是说,自己家的孩子,一定不能落后,最好比强,才能成功,才能幸福。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焦虑。在现代社会中,早已经可以是“共赢的幸福”,也就是说,你的幸福完全不需要建立在比别人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这样的话,家长就完全可以很淡定地处理这些事情了。如果孩子对某项知识和技能不感兴趣,就不要强求;如果感兴趣,就带孩子去体验;经过不同的学校和老师的试课,确定一个适合孩子的。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丧失了兴趣怎么办呢?很简单,尊重孩子的感觉,让孩子自己抉择。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会比较忧愁,觉得孩子没长性,不能够坚持,毅力不足,需要锻炼和改进。

        其实,在教育体系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被称为“兴趣探索”,就是说,孩子通过尝试,去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的一个过程。

        第二问:别人家孩子学习好性格乖,是不是有特别的教育方法

      第二问:很多家长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性格乖,于是,就很想借鉴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实行。这样的做法,可行吗?

       童书妈妈:在家庭教育中,首先是家庭,其次才是教育。当一个家庭已经有良好的氛围,有统一的价值观,也就无需专门提出专门的教育方法。

       其实,在西方很多家庭里,是没有所谓的家庭教育方法的,市场上很少而家长也不怎么看家教图书。为什么呢,很简单,孩子主要依靠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学习。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所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教育给孩子的。所以,我经常强调:只有家庭教育观念,没有家庭教育方法,就是这个道理。

       在家庭里,父母怀有正向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高品质的生活品质,营造一个和谐恩爱的家庭氛围,比任何的家教方法都有用一万倍。

       正是因为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权利,家长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要蹲下来听孩子给你讲的每一句话,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如果能够给孩子送出这份礼物,比任何昂贵的兴趣班学习班、漂亮的玩具以及世界上最好玩的过山车都有价值。

       世界上没有适合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对于家庭教育,每个家庭是不同的,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只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不可能有标准化的具体方法。同样的方法,在不同的家庭,针对不同的孩子,可能完全是不同的效果。

        其实,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孔子还是柏拉图,都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甚至会使用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问:焦虑、攀比、生怕落后,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第三问:教育依赖心的本质是什么?焦虑、攀比、生怕落后……这些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童书妈妈:这些年,中国的社会环境变化很大,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紧迫感,生怕错过发展机遇,落后于时代的进程。

   那么,在家庭教育领域中,就导致家长对待孩子像对待一个项目一样的心态。我不止一次地见到,家长把在公司里对待员工的方式和态度来针对孩子的教育,恨不得给孩子制定年度计划,每个季度跟踪KPI完成情况。

但是,我要说的是,孩子不是员工,家庭不是公司,生活不是市场,人生不是竞争。家长的教育依赖心,来源于自己的不自信。为什么不自信,正是把人生当作战场,而非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过程。

我信奉一句话,那就是“生活是理想和兴趣的演出”,我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幸福。幸福是自己去体味的,而非做给别人看的。当知晓了这一点之后,自然就不会为外界的变化而焦虑了。

家长对教育的无所适从,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很多高中学生的家长来咨询我,问我孩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什么专业,大多是这么表述的:“哪所大学好,什么专业好找工作”。我越过家长,直接问孩子,“你想上什么大学,你的兴趣是什么”,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和家长一样迷惘。

要知道,今天的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的更迭以年计算。家长以为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实都是可以很快被替代的“快消品”。这就是盲目跟随,急功近利的后果。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第四问:谁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

        第四问: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选择很多。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也有各种培训机构,还有众多的家教书籍。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有独立思考力的父母?

        童书妈妈:很多家长都在“谁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问题上有认识的误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不是家长,应该是孩子。

        当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领域、人生经历施给孩子教育方法时,就把孩子的未来限定在了自己规划的一个小圈子里。这是非常局限的方式。

        家长,给孩子的,不是“教他做”,更不是“替他做”。恰恰相反,应该是给他空间、给他自由,“让他做”,甚至是“给他错”。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家长是供给他一个爱的环境,让孩子自然地生长。这是一个不可剥夺地、天赋的,也是必须由孩子自己去经历的一个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正是生命的意义。

        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父母自己的生活。我一直都倡导,在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谁也不要为谁牺牲自己的生活。作为父母,也有追求自己的爱好的权利,而且,这个爱好完全可以和孩子没有关系。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在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尊严和幸福,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追求,一个热爱阅读的妈妈,胜过整天逼着孩子读书的妈妈,一个积极努力的爸爸,胜过把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爸爸。

 第五问:人生是一个目的还是一个过程?

       第五问:既然学习不是复制,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解读孩子的特质,编写个性化的教育密码呢?

童书妈妈:教育可谓是天下第一难的事业,因为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其他。其实,所有的教育思想,最终指向一个哲学命题:存在的价值;父母拥有怎样的人生观,就会期许自己的孩子度过怎样的人生;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人生是一个目的还是一个过程?人活着是为了摆脱现实的奴役,还是为了适应现实?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有的,只有你的孩子,你的家庭。不要想要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更不要期望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无论哪种教育思想,哪种教育流派,最后都要和当下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结合在一起。

每个家庭,每对父母,都是不同的,他们各有各的才华、性格;每个家庭,每对父母,也应该是相同的,就是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对家庭成员的责任,对孩子的爱。

在爱的前提下,做独立思考的父母,给孩子营造个性化的发展氛围并非难事。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找出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兴趣所在。并且,自己多学习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甚至是社会学、哲学的知识,这并不是要直接去使用的,而是充实自己知识体系的。

最后,每一个来到世上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宝,给孩子尊重,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爱。孩子创造奇迹的能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bgyjrbd.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