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 草垛
从前,在浙中乡下,不少人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土场边,尤其是在小村附近的树林里,几乎到处可见这宛然“马蜂窝”一般的“草垛。”浙中方言,则叫 它“稻蓬。”所谓的“稻蓬”其实就是稻草堆。水稻收割以后,稻谷晒干飏净以后被颗粒归仓,稻草也没有浪费。青稻草可以用铡刀铡成小段,然后在翻耕土地以 前,还田,可以当成下一季杂交水稻的肥料。成熟的烂稻草则是“填栏”的最好材料。那个时候,乡下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猪 多,肥多,粮多。”要想粮多,就必须猪多,而猪多就必须多用到稻草。水稻收割的时候,稻草多得无处存放。怎么办?叠草垛呗!也就是浙中方言中说的“叠稻 蓬。”叠草垛的目的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
前面说过,稻草最大的一个用处,就是用来“填栏。”用稻草“填猪栏,”简直就是给这些最喜欢躺着睡觉的懒洋洋的猪八戒的“孝子贤孙”们铺就了一 张席梦思床。比“梦神床垫”的六百只弹簧还要舒服。这些“填栏”的稻草,在猪圈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以后,就会变成“栏肥。”“栏肥”算得上是庄稼最喜欢 的肥料之一,而且是有机肥。“栏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疏松土壤。特别是像马铃薯、花生、芋头这样的块茎植物,土壤板结的话,压根不能种植。纵然种植了 产量也是极低。“栏肥”既然有如此多的妙用,那么,谁又愿意将那些稻草浪费了呢?所以,水稻收割以后,稻谷不能浪费,稻草同样也不能有任何一点的浪费。生 产队分了稻草以后,一般人都要在田间地头,将稻草晒干了以后再往家挑。这样可以有效地祛除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分。当然,也有这样的一些“沙比,”或者说是 “木惷,”居然更愿意挑湿稻草。家里放不下那么多的稻草,于是就只能在外头,找一个地方“叠草垛。”
“叠草垛”的时候,一般起码需要两个人以上作配合,一个“挑,”一个叠。在房前屋后,或者土场边,栽一根木棍(有的人甚至干脆在树林里找一棵 树),然后,“叠草垛”的人就站在那一根木棍或者“树”的旁边。挑稻草的人,给他递一把稻草,他就以那根木棍或树作为一个圆的中心点,然后开始铺稻草,一 层层一圈圈从低到高往上叠。越往上,稻草堆的面积就会越大,宛然一个孕妇的肚子。然后,到了最上面最后几层的时候,又开始慢慢地收束。草垛到了高处,下面 挑稻草的人,就不能再徒手而是必须借助“稻秆叉”等专用工具,往上挑稻草。叠好以后的草垛,像是一个一个的马蜂窝。当然,在此处指的只是它的外形。若要说 体积,则一千个“马蜂窝”也不及一个“草垛”大。一个“草垛”差不多就有一层楼高,半间屋大小。李佩甫的中篇小说《红蚂蚱,绿蚂蚱》,其中有两个性格各异 的“舅舅,”为了叠方形草垛还是圆形草垛,而互相争论不休,而且不停地相互指责,“日你爷!”
这“草垛”实在算得上是当年浙中乡下的一景。不知道这样的风景,在中国的北方农村,是不是也能看见?在不种植水稻的地区,恐怕应该难以欣赏到这种独特的风景。
有一回,一个外地汉子,在浙中乡下,第一次见到了这种草垛,不由得好奇地询问我们当地的一个村民:
“请问这个东西是怎么套进去的?”
是啊,这“草垛”到底是怎么套进去的?比如这“草垛”里头的树,上有桠杈,下面一头则落地生根,直接扎进深深的泥土。这些稻草到底是怎么从树的两头套进去的呢?是像穿“毛线衣”一样,从上往下套,还是……?当然,问这种问题的人,十有八九是矫情;要么就是“笨伯。”
“叠草垛,”倘若是用一根木棍作为中心点,那还没什么影响。倘若是将一棵树作为中心,那么,天长地久,这棵树就会有枯死的危险。一个草垛从叠成 到拆除,往往需要半年多的时间。从头一年的最后一次收割水稻,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水稻收割季节。有一次,我亲眼目睹并且有感于“草垛”对于这种树木的巨大 伤害,遂提起手中笔,写了一封“读者来信,”题目叫做《不要在育才林里“叠稻蓬”》在报纸、广播里进行呼吁。因为有社会意义,所以,这篇文稿很快就被得以 广播、刊出。
这“草垛”的用途是如此之大。正如前面所说的,一,草垛的稻草,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去拿了来填栏(猪栏)。二,这种金黄色的晒干的稻草,还可以 让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妪们用来编制草鞋,增加一份额外收入。三,信不信由你,那时候,不少农家人粉刷墙壁的时候,也是拿这种稻草铡成小段(这种切成小段的稻 草,甚至被美其名曰:稻草金)然后加泥捣成糊状,再然后就可以拿了粉刷墙壁,其牢固程度,甚至可以与石灰媲美。四,人们上山砍柴,到田间收割草丝,用这些 稻草搓成的稻草绳,代替“麻绳”来捆柴、捆草丝。五,夏天的时候,丝瓜的藤蔓铺张开,也必须用这种稻草搓成的绳子来牵引丝瓜的藤蔓,丝瓜才能往上攀爬。一 户人家垒上一个草垛,就基本上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年四季以上多个方面对于稻草的需求。
说了有趣,这村庄周边的草垛,还是一些母鸡下蛋的绝佳场所。有时候,一些人家的母鸡也不知道是因为受到了主人的虐待呢,还是不这样打一枪换一个 地方下蛋,它就会感觉不是滋味。于是就偷跑出来,在“草垛”附近成立新家。与公鸡交尾后,产下一枚又一枚的鸡蛋,等到产下的鸡蛋到了一定的数目,它就开始 自己孵化。倘若你运气好,在这草垛附近,不仅随时有可能捡到一窝尚未来得及孵化的鸡蛋,有时甚至还可以捡到一窝小鸡。
集体化的时候,有些集体的草垛,则会叠在野外。冬天的时候,人们在外头干活以后休息,倘若要找一个相对温暖避风的地方,那么,这草垛绝对是绝佳 去处。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背依草垛呢?则好取暖!遥想当年,鄙人曾经出任队里的一名“三马力柴油机手。”某一年的腊月廿四,我与另外一个小伙伴一块 在一口名叫“山背塘”的地方抽水,抽干一口池塘的水捉鱼。由于赶时间,不得不开夜工。那是一个真正的“寒冬腊月,”半夜三更,更是寒冷之极。为了取暖,我 与我的小伙伴不得不找了就近的一个草垛取暖。草垛一共有三个,三足鼎立,在一片山岗上。我甚至直接将手插入草垛中间。信不信由你,草垛给我的温暖,就是如 今的热水袋也不能匹敌。
村庄周边的草垛,甚至还可以给青年男女“幽会”提供方便。英国作家劳伦斯有个短篇,题目就叫《干草堆里的恋爱》)。在草垛旁边谈恋爱,我虽然没 有身体力行,但是,神往。扯下几把稻草,就可以垒成一个窝,其柔软度绝不亚于沙发。然后,青年男女在干草堆上拥抱、接吻……。乡下的草垛,实在算得上是青 年男女谈恋爱的洞天福地。
当然,草垛也有缺点,那就是非常容易着火。一个大年初一,一个小不点,玩鞭炮。点燃后随手一扔,不小心扔到了一个“草垛”的上面,风助火势,一眨眼工夫,一大片十几个“草垛”就全被烧成了灰。
世事如白衣苍狗。如今,尽管水稻照样有人种植,但是,这种“草垛,”如今,在我的家乡,貌似已经不多见。难道如今的人们,已经无需用到稻草了吗?悼念!草垛,这一家乡的一道绵延多年的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