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个父亲胜过 100个校长?
针对父亲的探索精神,陆为之观察到:“我看妈妈总是拉着小孩子的手,父亲总是让小孩子自己在后面走或是在前面走,在车上也是这样,妈妈一般总是抱着孩子,而父亲甚至可以让小孩子自己吊在栏杆上晃来晃去。”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时候,父亲通常会和孩子一起玩儿,而母亲通常是扮演拿着玩具和孩子玩儿的角色。父亲在非常专注和小朋友玩儿完之后,会马上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中,这无疑是一种善始善终,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说辞与公式,完全是由男性自身性格决定的。从玩儿的内容上看,父母带领孩子玩游戏的主题也会不同,这对于孩子全面智力的开发非常有益。男性的性格一般是比较趋向自由,讨厌束缚的那种,所以在玩什么,怎么玩儿上颇具创新性,这无疑是对于宝贝智力发育最好的催化剂。研究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和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的影响力,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则更佳。一个智慧型的父亲,能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一生。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宝宝的认知技能、成功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B.父与子、父与女
父亲之于儿子和女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就额外增加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爸爸去哪儿》中,郭涛带石头的方式颇为爷们儿,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父亲和儿子通常是“男人之间”的事情。父亲对于男孩儿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榜样力量,父亲是男孩儿的第一个男人,在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时候,孩子一直在模仿眼前这个男人的一言一行,举止神态。对于女儿,父亲是她生命中第一个接触的男人,很多女孩儿在问及将来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时,都会毫不犹豫的答道:“像爸爸那样的!”因而,父亲这个特殊的存在不但给孩子带来了性别上的辨认,对其对另一半甚至另一个群体的认识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形象高大,有力量的爸爸通常是女孩子依赖的避风港。
研究认为,在孩子生长分三个阶段:一、把我抱紧点;二、把我放下来;三、别来打扰我。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把“把我抱紧点”认为是母亲的阶段。“把我放下来”就个时候他要学走路,他要奔,这时候他最需要父亲了。父亲可以带他到草坪上,而母亲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时间,安全满足他要运动的需要。如果没有父亲,就是一个空档,孩子运动能力和与自然的接触能力将来就欠缺,而这个欠缺对他将来的交往和他的认识,对自然对社会都是有防碍的。
C.专访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老师
Q.现实生活中,爸爸通常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教育模式逐渐进入“阴盛阳衰”的阶段,妈妈、姥姥、奶奶这一类母系角色在抚养孩子中占得比重较大,您怎么认为?
A.由于很多爸爸的长期缺位以及因此导致的补偿心理,目前部分家庭已经出现“母亲父性化、父亲母性化”的趋势,很多妈妈不得不承担爸爸的角色。当妈妈把本该由爸爸承担的角色全部担当以后,爸爸出于补偿心理就会去寻找本该由妈妈担当的角色,最终导致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颠倒。
这是一个需要呼唤爸爸归位的时代。爸爸不能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妈妈或老人,当一个“甩手掌柜”。教育孩子,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爸爸理应是主角,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
Q.着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着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以您的专业视角,怎样由一个“业余”爸爸变成一个“职业”爸爸?
A.很多妈妈常常会苦恼,总觉得老公对孩子的事参与得太少。其实,爸爸不愿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妈妈平时给爸爸的支持和鼓励太少,没有让爸爸体会到跟孩子在一起的快乐。通过《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爸爸们经常囧态百出,但是只要跟孩子在一起,他们收获的快乐和感动就难以言表。
育儿的快乐,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生活点滴之中,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得到,只有我们用心感受才能寻找得到。作为妈妈,要经常跟爸爸分享养育孩子的开心事,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让另一半逐渐受到感染。同时,还要主动创造机会让爸爸参与育儿,帮助他发现跟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因为男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捷径可循,更没有成功模式可照搬。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爸爸也一样。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时候,父亲通常会和孩子一起玩儿,而母亲通常是扮演拿着玩具和孩子玩儿的角色。父亲在非常专注和小朋友玩儿完之后,会马上投入到另一件事情中,这无疑是一种善始善终,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模式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说辞与公式,完全是由男性自身性格决定的。从玩儿的内容上看,父母带领孩子玩游戏的主题也会不同,这对于孩子全面智力的开发非常有益。男性的性格一般是比较趋向自由,讨厌束缚的那种,所以在玩什么,怎么玩儿上颇具创新性,这无疑是对于宝贝智力发育最好的催化剂。研究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和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的影响力,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则更佳。一个智慧型的父亲,能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孩子的一生。
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的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孩子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使孩子从母亲和父亲处得到的认知上的收获是不完全相同的。从母亲那儿,孩子可以更多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但从父亲那儿,则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宝宝的认知技能、成功动机和对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B.父与子、父与女
父亲之于儿子和女儿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就额外增加了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爸爸去哪儿》中,郭涛带石头的方式颇为爷们儿,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里,父亲和儿子通常是“男人之间”的事情。父亲对于男孩儿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榜样力量,父亲是男孩儿的第一个男人,在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时候,孩子一直在模仿眼前这个男人的一言一行,举止神态。对于女儿,父亲是她生命中第一个接触的男人,很多女孩儿在问及将来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男朋友时,都会毫不犹豫的答道:“像爸爸那样的!”因而,父亲这个特殊的存在不但给孩子带来了性别上的辨认,对其对另一半甚至另一个群体的认识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感染力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形象高大,有力量的爸爸通常是女孩子依赖的避风港。
研究认为,在孩子生长分三个阶段:一、把我抱紧点;二、把我放下来;三、别来打扰我。这三个阶段中,我们把“把我抱紧点”认为是母亲的阶段。“把我放下来”就个时候他要学走路,他要奔,这时候他最需要父亲了。父亲可以带他到草坪上,而母亲没有这个精力,也没有这个时间,安全满足他要运动的需要。如果没有父亲,就是一个空档,孩子运动能力和与自然的接触能力将来就欠缺,而这个欠缺对他将来的交往和他的认识,对自然对社会都是有防碍的。
C.专访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老师
Q.现实生活中,爸爸通常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庭教育模式逐渐进入“阴盛阳衰”的阶段,妈妈、姥姥、奶奶这一类母系角色在抚养孩子中占得比重较大,您怎么认为?
A.由于很多爸爸的长期缺位以及因此导致的补偿心理,目前部分家庭已经出现“母亲父性化、父亲母性化”的趋势,很多妈妈不得不承担爸爸的角色。当妈妈把本该由爸爸承担的角色全部担当以后,爸爸出于补偿心理就会去寻找本该由妈妈担当的角色,最终导致父亲和母亲的角色颠倒。
这是一个需要呼唤爸爸归位的时代。爸爸不能把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妈妈或老人,当一个“甩手掌柜”。教育孩子,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爸爸理应是主角,不是配角,更不能缺位。
Q.着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着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以您的专业视角,怎样由一个“业余”爸爸变成一个“职业”爸爸?
A.很多妈妈常常会苦恼,总觉得老公对孩子的事参与得太少。其实,爸爸不愿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妈妈平时给爸爸的支持和鼓励太少,没有让爸爸体会到跟孩子在一起的快乐。通过《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爸爸们经常囧态百出,但是只要跟孩子在一起,他们收获的快乐和感动就难以言表。
育儿的快乐,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在生活点滴之中,只有我们全身心投入才能感受得到,只有我们用心感受才能寻找得到。作为妈妈,要经常跟爸爸分享养育孩子的开心事,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他,让另一半逐渐受到感染。同时,还要主动创造机会让爸爸参与育儿,帮助他发现跟孩子在一起的欢乐,因为男人往往是后知后觉的。
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捷径可循,更没有成功模式可照搬。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爸爸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