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之水, 蒙顶山之茶
小啜一口,桂皮味显,略带乳香。
行家立马就明白了,杯中茶汤,源自肉桂。“茶的品种太多了,但武夷岩茶可是我的挚爱。”秀秀拿起紫砂壶,继续为我们斟满。
同名字一样,眼前的姑娘年轻而秀丽,一身素服,幽坐于茶席之间。如果让你猜,你一定想不到,二十七岁的她已做了十多年的茶艺师,独自创办茶艺培训学校,更是长达七年之久。
生于四川雅安,师从蒙山派茶道,或云或雨,亦小山浮露,亦仙宇琼阁,“扬子江之水,蒙顶山之茶”,故事讲来总是传奇,听者却觉伤感。面对我们的诸多疑问,作为校长多年的秀秀,依旧保留着农家本色,质朴拙言,只有提起茶叶,才会松弛下来。
“大概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习茶道?”“幼时家中种茶,从小便与茶山相伴。十几岁的时候吧,恰好雅安市政府极力推广与弘扬本地茶文化,我便被挑选作为第一批学习茶道者。”“学习茶道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从小与茶就呆在一起,很熟悉,就不怎么辛苦了。我们四川人,一个月挣五百块也好,挣五万也好,都是要喝茶的。小时候家里境况不那么好,买不起茶,就喝自己种的。啜上那么几口,才觉得安逸。”
似乎对于有些人,生命的畅达恰好在于没有选择。各个城市的表演、授课,兜兜转转,最好的年龄,最恰当的时间,秀秀落脚在西安,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茶艺学校。“最开始学习之时,想过有一天要把它变成终生事业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们讲,做茶对我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并没有想过太多。从生下来就接触茶,一直到现在,办学校、教茶艺,都是顺其自然的。我是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
说随遇而安,倒不如说生而为茶,平和的心性带给她极高的悟性。焚香静气,香枝点燃的瞬间,心绪立刻安宁。所有的伤感、妄念,随着那几丝轻烟无声游走,只要在杯盏间不断往复着,便再无他求,无他想。
之于很多人,茶并非必需品,但对想为它灌输文化内涵的秀秀,茶的含义更为复杂,既是礼,也是道,放置在过去与未来的胶着点上,并无特殊内涵,每个人都可做注解。最忙碌之时,秀秀各地奔走,与舒曼、陈文华、阮浩耕、余悦等各位业界大师比肩而立,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茶道之间那隐秘的渊源。骨子里的慢,让她走得比谁都快都远,当你满身戾气,试图用清茶涤去一身浮尘,她早已“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
习茶十几载,从雅安到西安,秀秀生长于大山却不安于一隅,会所、茶馆、茶山、寺庙、道观,无事之日,便整天在这些场所流连。她也旅游、打高尔夫、开快车,不过这些,只是生活的调剂。她更渴望变成一个现代与传统的亲历者,饮茶、弹琴、作画,一袭汉服,禅意便油然而生。
桌旗有些长,款款拖在地上,摩挲出轻微的声响。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筒,“茶道六君子”顺次排开。秀秀告诉我们,茶艺十几式,绿茶、乌龙、花茶,因茶品的不同,冲泡的方式也有所差别:乌龙茶复杂、考究;绿茶要求至清至洁;花茶则需“引花香、增茶味”,花味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茶艺跟茶道到底有何区别?”“茶道比茶艺更为深远,茶艺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茶艺的展示会有很多讲究?”“用作表演,繁多的花式更加具有观赏性。可在我们实际饮茶之中,很多步骤可以省略,有些法则可以互通,远没有那么严格。”“学校教授时,都会从最简单的技艺教起?”“其实我更希望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些本质的东西,而非名目众多的花样。我所教授的茶艺,都会融入茶道之意。茶道所包含的禅学、易理非常玄妙,广博精深。我们还特意开设了古琴、香道等课程,有老师专门讲解《六祖坛经》、《道德经》。”
“茶道之中不仅仅只有茶。”她停顿了一下,继而又说。
檀香阵阵,紫砂壶已被烫好。导入茶叶,注入沸水,顷刻间,叶片翻腾,壶中泛起白色泡沫,恰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也许只一瞬间,你便了悟了禅茶一味的本质。茶道之中不只有茶。所谓的茶道,不过是上天给予人间最大的偈语,成为无数追索者拷问灵魂的捷径。
“未来,你还有何打算,除了继续经营培训学校之外?”“我想把茶室搬进终南山,自然之中更加原始,更加清净,更加能提炼内心。”是啊,荒草野堂,三寸茅屋,能够想象那种贫瘠与简陋,一旦走进,已不容许你有任何想法。
或许就是秀秀所说的顺其自然,或许结果就在过程之中显现。“你追逐,无边无迹,你停泊,却自然降落,因而有之。”神游大荒,天辟鸿蒙。茶之道,于最荒野之处最豁达,其精髓不过是看似漫无目的地飘零,都有它自去的方向。
香茶烹好,天地氤氲。捧起品茗杯,一如万千世界在手。荣宠与失落,锦绣同衰败,不过片刻烟霞,须臾散灭。只是如此。
行家立马就明白了,杯中茶汤,源自肉桂。“茶的品种太多了,但武夷岩茶可是我的挚爱。”秀秀拿起紫砂壶,继续为我们斟满。
同名字一样,眼前的姑娘年轻而秀丽,一身素服,幽坐于茶席之间。如果让你猜,你一定想不到,二十七岁的她已做了十多年的茶艺师,独自创办茶艺培训学校,更是长达七年之久。
生于四川雅安,师从蒙山派茶道,或云或雨,亦小山浮露,亦仙宇琼阁,“扬子江之水,蒙顶山之茶”,故事讲来总是传奇,听者却觉伤感。面对我们的诸多疑问,作为校长多年的秀秀,依旧保留着农家本色,质朴拙言,只有提起茶叶,才会松弛下来。
“大概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习茶道?”“幼时家中种茶,从小便与茶山相伴。十几岁的时候吧,恰好雅安市政府极力推广与弘扬本地茶文化,我便被挑选作为第一批学习茶道者。”“学习茶道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从小与茶就呆在一起,很熟悉,就不怎么辛苦了。我们四川人,一个月挣五百块也好,挣五万也好,都是要喝茶的。小时候家里境况不那么好,买不起茶,就喝自己种的。啜上那么几口,才觉得安逸。”
似乎对于有些人,生命的畅达恰好在于没有选择。各个城市的表演、授课,兜兜转转,最好的年龄,最恰当的时间,秀秀落脚在西安,开办了属于自己的茶艺学校。“最开始学习之时,想过有一天要把它变成终生事业吗?”“我不知道该怎么跟你们讲,做茶对我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并没有想过太多。从生下来就接触茶,一直到现在,办学校、教茶艺,都是顺其自然的。我是个比较随遇而安的人。”
说随遇而安,倒不如说生而为茶,平和的心性带给她极高的悟性。焚香静气,香枝点燃的瞬间,心绪立刻安宁。所有的伤感、妄念,随着那几丝轻烟无声游走,只要在杯盏间不断往复着,便再无他求,无他想。
之于很多人,茶并非必需品,但对想为它灌输文化内涵的秀秀,茶的含义更为复杂,既是礼,也是道,放置在过去与未来的胶着点上,并无特殊内涵,每个人都可做注解。最忙碌之时,秀秀各地奔走,与舒曼、陈文华、阮浩耕、余悦等各位业界大师比肩而立,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茶道之间那隐秘的渊源。骨子里的慢,让她走得比谁都快都远,当你满身戾气,试图用清茶涤去一身浮尘,她早已“杯水如名淡,雅兴自然浓”。
“何谓茶道?”“集高明而得中庸,融三教已成茶道。”“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礼仪中的哲理和道德原则均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或是‘七艺一心’,或是品茗的方法与意境。”“何谓茶艺师?”“了解儒释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敢说精通,但古琴、丹青、书法须均有涉猎。只会冲茶、泡茶、表演茶艺,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茶艺师。”
桌旗有些长,款款拖在地上,摩挲出轻微的声响。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筒,“茶道六君子”顺次排开。秀秀告诉我们,茶艺十几式,绿茶、乌龙、花茶,因茶品的不同,冲泡的方式也有所差别:乌龙茶复杂、考究;绿茶要求至清至洁;花茶则需“引花香、增茶味”,花味茶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茶艺跟茶道到底有何区别?”“茶道比茶艺更为深远,茶艺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茶艺的展示会有很多讲究?”“用作表演,繁多的花式更加具有观赏性。可在我们实际饮茶之中,很多步骤可以省略,有些法则可以互通,远没有那么严格。”“学校教授时,都会从最简单的技艺教起?”“其实我更希望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些本质的东西,而非名目众多的花样。我所教授的茶艺,都会融入茶道之意。茶道所包含的禅学、易理非常玄妙,广博精深。我们还特意开设了古琴、香道等课程,有老师专门讲解《六祖坛经》、《道德经》。”
“茶道之中不仅仅只有茶。”她停顿了一下,继而又说。
檀香阵阵,紫砂壶已被烫好。导入茶叶,注入沸水,顷刻间,叶片翻腾,壶中泛起白色泡沫,恰如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所写: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也许只一瞬间,你便了悟了禅茶一味的本质。茶道之中不只有茶。所谓的茶道,不过是上天给予人间最大的偈语,成为无数追索者拷问灵魂的捷径。
“未来,你还有何打算,除了继续经营培训学校之外?”“我想把茶室搬进终南山,自然之中更加原始,更加清净,更加能提炼内心。”是啊,荒草野堂,三寸茅屋,能够想象那种贫瘠与简陋,一旦走进,已不容许你有任何想法。
或许就是秀秀所说的顺其自然,或许结果就在过程之中显现。“你追逐,无边无迹,你停泊,却自然降落,因而有之。”神游大荒,天辟鸿蒙。茶之道,于最荒野之处最豁达,其精髓不过是看似漫无目的地飘零,都有它自去的方向。
香茶烹好,天地氤氲。捧起品茗杯,一如万千世界在手。荣宠与失落,锦绣同衰败,不过片刻烟霞,须臾散灭。只是如此。